Skip to content
Home » 亞伯拉罕的簡單瑪伽達到解脫

亞伯拉罕的簡單瑪伽達到解脫

達到解脫(或 vimutti)的經典道路(marga 或 magga)是八正道。《經藏》給出了八正道這樣的說法:

“世尊說:‘比丘們,八正道是什麼?正見、正決心、正語、正業、正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”

塔尼薩羅比丘。1996. Magga-vibhanga Sutta:道的分析。

佛教經典教義進一步解釋了這八重美德:

  1. 正見可以清除迷惑、誤解和妄想的道路。
  2. 正確的決心;修行者立志出家,出家修行。
  3. 正語包括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語、不閒言。
  4. 正業要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。
  5. 正命意味著以乞討為生,但不接受一切,也不擁有超過必要的東西。
  6. 正精進會激發意志,努力對抗慾念、道疑、掉舉、困倦和任何形式的惡意。
  7. 正念可以幫助人們不貪愛和執著任何短暫的狀態或事物,通過完整而持續地覺知現像是無常和無我的。
  8. 正定(Samadhi)是一種心的專一性。這種專注超越了生活中的干擾,達到了一種意識狀態,其中任何物體或主體之間的區別都消失了。
高貴的八正道輪
Ian AlexanderCC BY-SA 4.0,來自 Wikimedia Commons
分路
Chris SloanCC BY-SA 2.0,來自 Wikimedia Commons

什麼是高貴?這條路還是路上的人?

八聖道並不是佛教徒唯一的道路或道。其他傳統包括藏傳佛教中的一切有部菩薩道道次第道。這些只是在正確努力的數量和順序上有所不同,但它們與眾所周知的八正道並沒有太大不同。

許多人沒有意識到,在原始的巴利文經典中,形容詞“高貴”並不是描述道或道,而是描述遵循八正道的人。八聖道的更好翻譯可能是“聖者的八正道”。

回顧巴利經典所闡述的道路,顯然只有非常高尚的人才能希望嘗試這條八德之道。

亞伯拉罕和不那麼高貴的人的道路

但是我們大多數不那麼高貴的人呢?誰沒有高尚的心靈和思想來成功地遵循這些美德呢?

我們一直遵循古代希伯來經文《聖經》中所揭示的造物主上帝的計劃。我們看到他向我們施憐憫的計劃集中在呼召亞伯拉罕上西遊記。現在我們將看到亞伯拉罕為我們引領的另一條路。這條道路,或者說marga,是為我們這些不那麼高貴的人,我們這些沒有希望培養八正道所要求的正確心態的人準備的。事實上,亞伯拉罕所走的道路是如此簡單,以至於大多數人都錯過了。下面詳細介紹一下古籍中是如何記載造物主神帶領亞伯拉罕走上“小人”之路的。

亞伯拉罕的抱怨

自從神向亞伯拉罕說出他的應許以來,亞伯拉罕的生活已經過去了好幾年。亞伯拉罕遵守這個應許,搬到了應許之地,也就是今天的以色列。然後發生了其他事情,除了他渴望的那件事。他沒有孩子,因此沒有兒子可以讓上帝履行他的應許。所以我們繼續亞伯拉罕的抱怨:

亞伯拉罕的抱怨
甜蜜出版CC BY-SA 3.0,來自維基共享資源

這些事以後,耶和華在異象中對亞伯蘭說:「亞伯蘭,你不用害怕,我是你的盾牌,我要大大賞賜你。」 亞伯蘭說:「主耶和華啊,你要賜我什麼呢?我沒有兒子,繼承我家業的人是大馬士革人以利以謝。」 亞伯蘭又說:「你沒有賜我兒子,我家中的僕人將繼承我的產業。」

創世記 15:1-3

神的應許

亞伯拉罕一直在這片土地上露營,等待造物主上帝向他許諾的“偉大國家”的開始。但沒有兒子出生,此時他已經85歲左右,這讓他的指控集中在:

耶和華又對他說:「這人不會成為你的繼承人,你親生的兒子才是你的繼承人。」 耶和華把亞伯蘭帶到外面,對他說:「你抬頭看看天空,數數繁星,你能數得盡嗎?你的後裔必這麼多。」

創世記 15:4-5

在他們的交換中,上帝重申了他的應許,宣布亞伯拉罕將得到一個兒子,這個兒子將成為像天上的星星一樣不可計數的民族。肯定有很多,但很難統計。

亞伯拉罕的回應:瑪伽實現維穆蒂

現在球又回到了亞伯拉罕的球場上。他將如何回應這個新的應許?接下來的內容被聖經視為最重要的句子之一,為理解一條意想不到的道路奠定了基礎。該帳戶涉及:

主對亞伯拉罕
·斯威特說話 出版社CC BY-SA 3.0,來自維基共享資源

亞伯蘭信耶和華,耶和華便算他為義人。

創世記 15:6

如果我們把代詞換成名字來讀的話,這句話就變得更清晰了:

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便算他 (亞伯拉罕) 為義人。

創世記 15:6

就是這樣一個小而不起眼的句子。它來來去去都沒有新聞標題,所以我們可能會錯過它,但它確實很重要。

為什麼?

因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,亞伯拉罕得到了‘義’。這意味著他已經找到了功德來彌補他所有的業力和罪孽。公義是我們擺脫罪惡和苦難的循環、正確地站在上帝面前所需要的唯一的品質。

回顧我們的問題:腐敗

從上帝的角度來看,雖然他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了我們,但發生了一些事情,破壞了這個形象。現在的判決是:

耶和華從天上俯視人間,
看有沒有明智者,
有沒有尋求上帝的人。
人們都偏離正路,
一同墮落;
沒有人行善,
一個也沒有!

詩篇 14:2-3

我們本能地感覺到這種腐敗。這就是為什麼煩惱在古代智慧中佔有重要地位。這解釋了《西遊記》小說中淒涼的背景

印度教的 Prartha Snana(或 Pratasana)咒語也表達了這一觀點:

“我是一個罪人。我是罪的結果。我生在罪孽之中。我的靈魂處於罪惡之中。我是最壞的罪人。擁有美麗眼睛的主啊,請拯救我,犧牲的主啊。”

我們腐敗的結果是我們發現自己與公義的神隔絕,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公義。我們的腐敗導致我們的惡業不斷增長——隨之而來的是徒勞和死亡。如果您對此表示懷疑,只需瀏覽一些新聞標題,看看人們在過去 24 小時內做了什麼。我們已經與生命的創造者分離,所以聖經以賽亞的話應驗了:

我們的善行不過像骯髒的衣服,
我們都像污穢的人,
像漸漸枯乾的葉子,
我們的罪惡像風一樣把我們吹去。

以賽亞書 64:6
亞伯拉罕凝視遠方
Sweet PublishingCC BY-SA 3.0,來自 Wikimedia Commons

亞伯拉罕與正義

但在這裡,在亞伯拉罕和上帝之間,我們發現,亞伯拉罕已經獲得了“正義” ——上帝所接受的正義——的宣告如此悄然地悄然出現,以至於我們幾乎錯過了它。那麼亞伯拉罕“做了什麼” 才獲得這種義呢?再一次,它如此謹慎以至於我們有沒有抓住重點的危險,它只是說亞伯拉罕“相信”

就是這樣?!

我們面臨著罪惡和腐敗這個無法克服的問題,因此我們自古以來的自然傾向就是尋求復雜而困難的修道、努力、法會、道德、苦行戒律、教義等等——以獲得正義。但這個人,亞伯拉罕,僅僅通過“相信”就獲得了寶貴的正義。它是如此簡單,我們幾乎可以忽略它。

記入,而非賺取

亞伯拉罕並沒有“贏得”正義;他只是“贏得”了正義。上帝將其“歸功於”他。那麼區別是什麼呢?好吧,如果某樣東西是“掙來的”,那就是你為之努力並應得的。這就像你所做的工作獲得工資一樣。但當某樣東西歸功於你時,它就被給予了你。就像任何免費贈送的禮物一樣,它不是賺取或應得的,而是簡單地接受的。

亞伯拉罕的這段記載推翻了我們對正義的普遍理解,要么認為正義來自對上帝存在的信仰,要么認為正義是通過做足夠的善事或宗教活動而獲得的。這不是亞伯拉罕所走的路。他只是選擇相信給予他的應許,然後他就被認為是正義的。

聖經的其餘部分將這次相遇視為我們的一個標誌。亞伯拉罕對上帝應許的信仰以及由此帶來的正義的信用,是我們應該效仿的榜樣。整部福音都是建立在神給我們每個人的應許之上的。

但誰為正義付出代價或贏得正義呢?我們接下來繼續討論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